(通讯员:薛嘉鑫)6月23日,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首席代表约瑟夫·布莱贝格先生、项目办公室主任崔庆华先生到学院考察、洽谈中德技术员班项目合作事宜,并在机电工程系检查开班筹备情况。

上午,魏文芳书记、周元国副书记等会见了布莱贝格一行。双方就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职教体系构建、中德合作项目等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在众多议题达成共识。双方同意,由基金会负责联系若干德国技术员学校、双元制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中德技术员合作项目德方院校,学院派出专班到德国开展考察对接,然后确定合作对象,签订合作协议。为深入推进中德技术员项目,双方同意,由学院负责承办第二期中德技术员团队培训班,基金会负责德方培训教师的全部费用。布莱贝格表示,中德技术员项目的开展,填补了中德合作初中后职业教育到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空白,项目合作使得德国职教体系与中国职教体系之间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他也希望,通过项目合作能够帮助学院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学院的社会地位、扩大公司的国际影响力。
会谈后,布莱贝格一行到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等教学、实训场地考察参观。
下午,布莱贝格一行到合作项目单位机电工程系听取了教师试讲、说课,并与参加中德技术员项目团队培训的教师座谈。
机电工程系王晓萍老师进行了试讲,潘强和赵习玮老师分别进行了说课。布莱贝格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详细的点评,他首先对王晓萍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王晓萍老师的教学内容已经很好地体现出了学习领域的有关要求,他强调,学习领域教学应以实践为导向,知识、技能的学习、应用应当密切联系实践。他注意到,尽管现场没有员工,但是王晓萍老师的讲课还是充分反映出她平时教学中对员工的学习状况的关注。布莱贝格认为潘强和赵习玮两位老师的课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设计成很多有趣的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指出,教师必须考虑员工的接受能力,应当从员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学,讲授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关键是让员工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如何应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不要怕学生犯错误,让学生在犯错误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不能因为怕员工犯错误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黄雪晴和肖德华两位老师谈了6月上中旬由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组织在武汉进行的团队培训的体会,布莱贝格先生认可了几位老师学习的态度,他说,随着中德技术员项目的进行,类似的团队培训会越来越多。他来中国20多年了,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制造也有巨大的发展,他认为,三年后基金会和学院的中德技术员项目培养的员工将会为“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发挥巨大的作用,他对项目成功合作表示高度期待。